汽車在中國叫轎車,“轎”字來自古時的“轎子”?!稗I子”有兩人抬、四人抬或者八人抬,其中,最為氣派的莫過于“八人大轎”,隆重而又尊貴,能坐上“八人大轎”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。
到了現(xiàn)代,“轎子”沒有了,取而代之的是來自西方文明的汽車,雖然兩者無論在形態(tài)上、概念上,都截然不同,但在中國老百姓心中,還是把它們畫上等號。所以中國人對汽車的態(tài)度與西方人不同,中國人對于汽車的觀念太過隆重,而西方人則把汽車視為一種極普通的交通工具,有如冰箱或微波爐一般。
歐洲地方不大,馬路邊停車位一般設(shè)計得很小。在我們看來大一點、長一點車要停好而不刮碰是需要相當(dāng)?shù)募记?,甚至要別人的幫忙。然而,歐洲人停車時卻不需要指揮,不是他們技術(shù)好,而是非常大膽。特別是女士,她們“簡單而又粗暴”,倒車以碰到后車為準(zhǔn),往前以碰到前車為準(zhǔn),硬生生“撞”出個位置。在歐洲,車輛前后保險杠都是“傷痕累累”,車主卻不太在意。
在瑞典,由于保險業(yè)發(fā)達,路上如果發(fā)生小摩擦或者小碰撞,只要人沒事,兩個車主至多下車看看,然后各自上車走人,回去找保險公司。如果換成是國內(nèi),刮蹭后,兩車主下車后先吵一頓,再報警,等警察到了以后才把車挪開,接著確定責(zé)任,最后各自走人,這中間,要堵住車道至少半個小時,浪費兩個車主、交警起碼一個小時的時間。這些繁瑣的交通事故處理流程更成為國內(nèi)城市塞車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在美國,有錢一點的人,家都會有一個車房,車房除了防止日曬雨淋之外,就是修理,車房里通常有各種工具,甚至包括起重機,只要有時間,日常保養(yǎng)都是車主自己來做,對于汽車,他們往往無師自通。在中國,很少看到車主會臟兮兮的從車底鉆出來。
歐洲人喜歡大腳油門地開車,把引擎轉(zhuǎn)速拉得極高,坐他們車,聽那發(fā)動機嘶啞的聲音,中國人會感到心疼,但他們習(xí)慣了。中國開車習(xí)慣小心翼翼,生怕把汽車?yán)壑鴤鸩經(jīng)]多遠搶掛高擋位,這能降低噪音,但付出的代價是起步較慢,綠燈通過效率低。
與西方人相比,中國人對待車太隆重了。歷史上,在中國能坐轎子的人非富則貴,是一些特殊的人群。演化到現(xiàn)在,開車也變成一種極其隆重的事情,其實大可不必。先要把開車看得平凡才能用好車,如何讓自己在心理上把開車看得平凡,首先要忘記開車一族是特殊人物。
正確的用車態(tài)度應(yīng)該是多開、大膽開,但又要遵守交通規(guī)則,這樣才能享受汽車帶來的便捷性。西方人開車態(tài)度之所以可取,因為他們把開車當(dāng)成生活的一部分,而非像中國人這么隆重,隆重有時候也是一種毛病,對汽車沒必要那么客氣! (本文來源:廣州日報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