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郊外的小路上,或是在寬闊的高速公路上,你與朋友正在駕車飛奔著,突然轉向盤猛地一抖,你本能地抓緊轉向盤,還沒等明白發(fā)生了什么事,只見后視鏡里顯出你的愛車后部拖起一道白煙,緊接著傳來"砰"的一聲巨響,你的車頭一偏……如果碰到這種情況,你很可能遇到了輪胎使用中最令人意外的、也是最危險的狀況--"爆胎"。
所謂爆胎是指輪胎在很短時間(少于0.1秒)內失去大部分空氣。性能好的輪胎,是不容易發(fā)生爆裂的。一般來說,如果車速不是太快的話,當今的無內胎式高速胎就算爆胎也不會太危險。因為它不會一下子漏光全部的空氣,因此從爆胎瞬間到車上駕駛人及乘客感到異狀的過程是相當漸進的,車輛本身的動態(tài)反應也不會有急劇的變化,所以大多數(shù)的車主還是可以掌握住車子的。不是在任何情況以及任何一條輪胎爆裂,都會引起同樣后果,以下是各種路況所發(fā)生的爆胎現(xiàn)象分析,僅供大家參考。 直路爆胎
汽車在直路行駛時發(fā)生爆胎,一般來說不易發(fā)生危險,甚至很多時候駕車者并不會立即發(fā)覺輪胎爆裂。這是因為爆胎后,輪胎內空氣漏出,輪胎會漸漸扁平而折疊在一起,而在直線行駛的輪胎只受車身質量的垂直壓力,不會變形太多,汽車還是可以繼續(xù)行駛。
彎路爆胎
若是在轉彎時發(fā)生爆胎,情況可就大不相同了。汽車在轉彎時產(chǎn)生離心力,這股橫向的力傳至輪胎上,會使輪胎變形。爆胎后輪胎折疊在一起,受離心力的影響,輪胎會擠向一邊,因此其胎邊會被擠入輪圈的凹坑內,這就比較危險了。如果離心力不大,胎邊陷入凹抗內不太多,部分輪胎仍然留在輪圈邊上的話,還可以避免輪圈與地面的直接接觸,這種現(xiàn)象是比較幸運和安全的,若是整個輪胎都脫離了輪圈,后果將不堪設想。輪圈與路面摩擦,毫無輪胎橡膠的抓地性和緩沖效果,通常會使汽車很快失去控制,而且整個輪胎脫離輪圈,萬一碰壞車輪附近的機件,如制動油路、轉向桿等,情況可能更糟糕。 轉彎時的前輪和后輪
因為前輪負擔著汽車的轉向工作,很多人認為前輪爆胎的危險性比后輪爆胎更大,這其實是種錯誤的想法。事實上剛好相反,后輪爆胎是非常危險的。
假若汽車在轉彎時,前輪承受了5000牛的轉向力,此力在爆胎后馬上變得很小,使得前輪成為直線行駛,也就是說,汽車會突然出現(xiàn)"比預期還多的"轉向不足現(xiàn)象。遇到這種情形,一般駕駛者的正常反應是再多打一點轉向盤。在車速不很快的情況下,車輛仍有可能通過彎道,逃離危險,但若處理不當,也會出現(xiàn)汽車沖出彎道,造成車毀人亡的悲劇。
后輪爆胎,車輪同樣失去轉向力,但車子會突然出現(xiàn)"轉向過度"現(xiàn)象,也就是俗稱的"擺尾"或"甩尾",嚴重時汽車會在彎中打轉。如果這時試圖反向打轉向盤,來挽救轉向過度現(xiàn)象,很可能徒勞無功。因為爆胎之后,輪胎已失去抓地力,汽車也已失去控制,反打轉向盤已無濟于事,頂多是減緩汽車"甩尾"程度、增加平衡而已。如果輪胎脫離輪圈,情況會更加危急。輪圈與地面直接摩擦產(chǎn)生很大摩擦力,使汽車突然停住,但那股強大的離心力仍存在,在離心作用下會將車身推轉打滾。
換個角度來說,我們一般人都習慣于控制車頭(前輪),而對車尾(后輪)的應變經(jīng)經(jīng)驗較少,因此后輪輪胎在轉彎中爆裂,是更為驚險的情況。 轉彎時的外側和內側輪胎
轉彎時,汽車的四條輪胎可以分為兩組:*彎外側的前后輪為一組,*彎內側的前后輪為另一組。轉彎時所產(chǎn)生的離心力,大部分傳至彎外側的那一組車輪。汽車在高速轉彎時,彎內側的那一組車輪可能會離開路面,所以那一組車輪可能會離開路面,所以那一組車輪沒有什么重大影響,可以暫且不談。彎外側那一組車輪將負起全部工作,若發(fā)生爆胎,車子就很難控制了。
輪胎、輪圈設計的改良
爆胎后,最危險的情況是輪胎脫離輪圈,因此許多輪胎公司紛紛開始研究更安全的輪胎,使得爆胎后的胎邊更不易脫離輪圈。有一種輪圈沒有凹坑的設計,當一側輪邊緣滑到另一側,碰到另一側胎邊時不易脫落。有的設計更進一步,輪圈沒有凹坑,但有一道淺淺的凹槽設計,當胎邊滑動時,會進入這個凹槽內,因此輪胎也不易脫落。這類的改良設計,對緩減爆胎的危險性很有益,但若汽車轉彎的離心力實在太大的時候,其保護作用還是很有限的。 關于爆胎的幾點建議
最后,僅將一些預防爆胎及在爆胎之際應該特別留意的地方供朋友們參考:
要加強輪胎的保養(yǎng),定期更換輪胎。造成爆胎的原因很多,輪胎性能惡化就是罪魁禍首。一組輪胎就算再耐用,也不可能用一輩子。當輪胎逐漸摩耗、鋼絲層漸漸疲勞、胎面老化之時,它的性能也必然減弱。如果沒有領會這點,自以為表面"看起來好好的"就表示輪胎沒問題,那么遲早要成為爆胎的受害者。 因汽車輪胎爆胎發(fā)生的交通事故大約占到高速公路事故率的30%以上,而在實際的輪胎檢查中,存在安全隱患的居然占到總車輛的40%以上。 (本文來源:太平洋汽車網(wǎng) )